生物贾老师 发表于 2023-1-11 19:15:28

高中生物学习常见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高二第一学期中期考试后直至二模,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笔者在这里从几个方面浅略探讨一下这几个问题,希望对各位同学和家长有所帮助。
       问题一:我合格考学得不错,但是进入高二之后知识点都懂,就是考不好。       这个问题是教学要求问题。合格考和等级考不是一个层次的考试。合格考只是知识点简单的罗列和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现象和原理,没有涉及到深入理解的层次。但是在等级考阶段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知识点理解的程度要高出很多。       例如在学习有丝分裂的时候,合格考阶段的教学要求就是细胞分裂前期的一些变化只要求记忆就可以了,不要求这些变化的原因,但是在等级考阶段就要在细胞周期的总体框架下理解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原因,核膜核仁消失的原因,更深一个层次要理解在M期RNA为什么不能转录、S期转录极少的原因,考察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等级考教学与合格考教学最大的区别。再如在合格考阶段,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大部分学校是不讲解的,即使一些学校讲解也是比较基础的,但是在等级考阶段,这部分知识点就有更高的要求,除了熟练掌握图表基本知识点的之外,还要深入理解“光补偿点反应光反应的能力”、“光饱和点反应暗反应的能力”、“光饱和点说明的是暗反应速度跟不上光反应的速度”这些总结性结论的含义,并要学会应用到习题中去。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学的很好,知识点都懂了,但是考试为什么考不好,还是有很多题目做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里对于懂和不懂的理解层次的差别是很大的,学生口中“懂”,可能只是记忆了一些简单常识性知识点,还有一部分“懂”也只是最简单的理解,而不是教师要求中的“懂”。更深层次的“懂”是深入的理解,需要老师引导讲解的,学生即使书看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的,如“间期特别是G1期决定细胞周期长短”,相信绝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应用就更谈不上了,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有丝分裂间期,听完名师讲解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这种对知识点理解的差距通过学生努力自学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的懂可能仅仅是浅层次的,还没有达到考试的要求,不然各位同学看看我的学案,是不是无论哪一章节都还有不太懂的,学案上也仅仅是一部分的讲解,还有很多原理如果更加详细的阐述,需要课堂上更加详细的讲解,完全写进学案的话,肯定比现在厚很多,也没有必要都写进学案里。       某一个章节知识点不熟练,再综合各个章节就更加困难了。像这样的区别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授课老师的讲解,一个热爱教学爱专研的老师永远比一个混的老师教好很多,一般情况下教学年龄长的一定比短的更好。具体教学中要求老师精益求精,不能偷懒,不能该讲的东西认为学生都懂了而不讲。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再加上合理的习题,学生之间差距会拉的很大的,这种差距不是上几节一对一课就能提高的,那些考前突击一个月或者参加各种专题预测班、押题班,无非是找个心理安慰罢了。       如果沉浸在仅仅在通过多记忆一些知识点就能取得较好成绩的合格考阶段,理所当然的认为等级考也能取得好成绩的话,后续考试会给你上一课。同样对于合格考学习阶段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等级考阶段认真学习,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说在高一学习中取得的60分和80分在后续的等级考学习中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然我不是说高一不要认真学习,相反我认为高一阶段还是要尽可能提高生物成绩,毕竟好成绩对后续学习相对而言会轻松很多,也会极大提升后续学习的信心。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合格考阶段能学得好,等级考就能学得好,也不要老是过分强调之前的成绩,千万不要为等级考阶段考不好而去强调高一时候的基础差,这都是为自己找借口,没有认识到问题本质。同时我认为高一提前补课没有太大的帮助,部分同学在外面上辅导班,一般来说一周一节课,但是在此期间学校没有对应的训练,学习这些知识点很快就忘记了,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进入高二学校开始等级考阶段教学的时候,如果不重视,认为之前学习过了,都懂了,产生了疲惫心理,很快就被其他同学超过了。相反的,一位高一成绩一般的同学,只要态度端正,按照学校教学正确教学学习,很快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避开学习中的误导,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考不到的知识点。教师说某个考不到原因很多,既有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有教师水平不到位讲解不清而选择不讲解,还有教学中懒散,不愿意花精力讲解,反正就这样了,不讲解也不会对教师生涯有什么大的影响。要命的学生把老师的误导当成了真理,学习的时候看到这个知识点就选择性忽略,结果就是造成这部分知识点有很大缺陷,考试中就会出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验证,做几套其他区的试题,看看是不是有很多你不清楚的知识点,别的老师凭什么不能考察你老师口中的“考不到的知识点”,如果我命题,我才不在乎你们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什么呢?该怎么考还是怎么考。试想一下,有多少老师教学中说电泳考不到,因为电泳这个图就在第一章第一节出现了一次,很多同学完全没有印象,但是看看电泳有关遗传病的试题,模拟考试中考了多少次,而且是各种类型换着花样考。更极端一点,如果把所有生物老师讲的不考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那么高中生物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了,不讽刺吗?能不能避开这个坑就看老师了,学生很难抉择。        问题二:我选择题做的可以,但是综合题做不好,老是答不到点子上或者想不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几个方面讨论。       第一,我上面讲解的知识点理解层次,如果知识点理解是合格考层次,而答题要求是等级考要求,所以答不好是必然的。解决这个问题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既需要教师的讲解,也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这部分掌握的不扎实,不可能回答得好。       第二,涉及到模拟卷本身答案的问题了,部分习题答案不是很严谨,这里讲两个实例。 实例一——2018青浦一模。题干如下:       图1表示一个番茄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图1中①~⑤表示反应过程,A~L表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相关物质,a、b、c表示细胞的相应结构,图2中T0~T1表示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的番茄幼苗的结构a中的某两种化合物,T1~T3表示改变某个条件后两种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请回答问题:

(5)若图2中,在T1时刻突然降低CO2浓度,则物质甲、乙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5)C5   和ATP   由于CO2浓度降低,C5的消耗减少,而C5仍能继续产生,所以物质甲为C5;由于C3生成减少,暗反应消耗的和ATP相应减少,而光反应仍产生和ATP,所以物质乙为和ATP
       本题答案有什么问题呢?本题答案很好的解释了C5、和ATP上升的原因,但是问题在于本题答案虽然解释了二者都上升的原因,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甲、乙分别C5、和ATP,更重要的是没有解释为什么C5变化在和ATP之前。在一般不太严谨的考试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更高一个层次的考试角度上看,这个答案就不很严谨,即使按照这个答案抄,能给一半的分数就已经很不错了。
   实例二——2018虹口二模。题干如下(图1无关,省略):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LCT)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我国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转基因低乳糖奶牛新品种,给患乳糖不耐症患者带来福音。图1为转基因低乳糖奶牛培育流程。图2是使用限制酶BamHⅠ切开DNA产生的结果。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wwl6hib9iaJ044QlvicRf4ia1a8STe9KSSeF0A2Eh1BHiaa8Q4AZxcxL3TnCibfiagicYFDchwgb2sNeK0zRgpE2IJUgw/640?wx_fmt=png(2)据图2分析,BamHⅠ的识别序列以及切割位点(用“↓”表示)是____________。参考答案:G↓GATCC。
   本题答案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限制酶BamHⅠ实际识别并切割的序列就是G↓GATCC,但是我们回忆一下限制酶作用特点,识别的是回文序列、碱基对一般为偶数对(大于等于4),本题中符合条件的为↓GATC、G↓GATCC或者AG↓GATCCT。第一种情况很容易被排除,这里不解释。第二种情况实际就是BamHⅠ切割的序列,没有问题的。但是第三种情况呢?肯定有部分人说,实际情况就是G↓GATCC这个序列,那么答案就不是这个序列了,关键点就在这,这就涉及到命题教师对考试要求的认知程度了。在我们考试要求中,是不要求学生记忆限制酶识别的具体序列的,既然不要求,那么怎么能知道BamHⅠ识别并切割的就是G↓GATCC呢,AG↓GATCCT是不是同样满足呢?因此正确的答案是G↓GATCC或AG↓GATCCT。       以上这些情况在每一次一模二模中都出现很多,其他各类习题遇到的就更多了。如果这点没有高水平的老师在教学中指出来,学生也按照答案去学习复习了,在更严谨的考试中,学生很容易犯“答不到点子上的”问题。这不是学生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学生不可能总结的到,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的事情。      从这里可以考出如果教师本身对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就会显示在命题当中,同样会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以上两份试卷还是模拟卷中比较好的,命题教师水平也是不错的,但是即使这样也会有这样的问题,说明命题老师对考试要求的解读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样高水平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么更一般的老师呢,认识不足的地方就会更多。如果这种认识不能得到改变,在教学中可能会体现出来,日积月累,学生之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这一点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是无法解决的。相反的,如果教师中在教学中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总结提高,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就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教学水平,如果每天教学就是照本宣科,不思进取,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届学生。        第三,要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很多试题,答案有多种选择,填上去貌似都是可以的,但是最终给出的只有一个,具体如何排除其他答案,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其中关键的是需要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如下面几个例子:
实例三——2020松江一模。题干如下(图1无关,省略):      今年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升与非洲猪瘟有着密切联系。该疫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且目前没有特效药和疫苗,故及时检出病猪后扑杀为当前工作之首要。(1)下表为某培养基配方,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微生物。试分析该培养基是否可用于猪瘟病毒培养?(是/否),为什么? 。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固氮微生物”。但是大家想一下这里填“异养微生物”可不可以呢?表面上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这样填写的话就没有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考察的是微生物的五大营养要素是否齐全,而不是考察某一营养要素的具体作用。分析题干可知表中缺乏氮源,所以本题填“固氮微生物”,如果仅看表中的“葡萄糖”,就会错误填写成“异养微生物”,这就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实例四——题干如下:      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的模式图。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图2是图1部分结构的进一步放大。(5)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      )(多选)      A.钙通道蛋白结构发生改变      B.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偏低      C.胆碱酯酶活性被药物抑制      D.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       分析本题可知,正常的乙酰胆碱会引起肌肉收缩,但是如果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出现异常,则会引起肌肉不收缩(松弛)或者过度收缩(抽搐/僵直)。本题给出的答案是ABD,很明显根据答案可知,命题者考察的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过程减弱,使肌肉不收缩。但是C选项呢?加强传递使肌肉过度收缩是不是影响的一种呢?其实本题命题隐含的意思就是使传递过程减弱,而不是使传递过程加强。
实例五——2021杨浦二模。题干如下:      一般而言,甜味属于能促进营养物质摄入的“好”味;而苦味属于警示食物有毒的“坏”味。人类及大多数哺乳动物进化出“甜不压苦”的现象,该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最可能是。      A.警示生物不要过多摄入苦味物质      B.对苦味敏感的生物在野外更容易生存      C.警示生物不要因为嗜甜而摄入苦味物质      D.在食物紧张的情况下,摄入少量糖类的个体更容易生存       本题需要更加体会题干及命题思路。具体解答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B项,但是答案给的是C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命题者本意是考察这种现象的直接生物学意义,即强调对个体本身影响,是直接的影响。而B项是之后的事件,更多的强调个体和同种、异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生物学思维,不单单是一句话强调的学生要有正确的生物学思维,这需要教师自己不断总结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思维。       除之之外,很多试题的答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具体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解答,除了学生自身归纳总结之外,教师的授课分析讲解也是很重要的。如最常见的是光合作用图解,过程Ⅰ、Ⅱ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问题中问“过程Ⅰ的场所是______?”本题的答案只能写“类囊体”,而不能写“叶绿体”,更不能写“叶肉细胞”。因此这些综合题答案之间的区别是很细微的,这就是细节,细节处理好了能与其他同学拉开很大的差距,这个细节既要平时训练,更要总结归纳。      所以,同学在学习中千万不要凭着感觉去做题,感觉来了,什么题目都会做,做的特别顺手,没有感觉了,什么题目都做不出来,即使做出来,错误也是很多。这种现象实际上反应的就是学生基础不扎实,就是以上几点没有做到位,这就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按照正确的学习方式,踏踏实实,做到在任何考试中都游刃有余。       诚然,到了最后阶段有些试题确实有点难,部分同学甚至看不太懂题目。这一点不要紧,这些差距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弥补的,这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这部分能力。       问题三:我高二第一学期学习的很好,但是第二学期及二模就考不好了。      这个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延续了高一的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法不是很科学,依赖于记忆,理解的层次比较少,或者深层次理解不到位。与其他有良好学习方法的同学相比,初期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到了学习后期,随着知识点增多,各种题型接踵而来,这种学习方法就不可取了,很快在学习中落伍了,后面也是很难提升的,这是本质的问题,在自身错误的方法上努力几乎没有什么用。       第二,部分同学可能是“笨鸟先飞”,很早就参加辅导班了,但是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并没有参加,甚至没有开始认真学习生物。进入高二,其他同学开始认真学习生物,在学校老师授课下,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也有可能也参加了辅导班,成绩提高是很快的,前期“笨鸟先飞”的同学如果不继续努力,不按照正确的方式学习,后续考试中就难拔尖了,甚至会落伍,如果不迅速调整,后期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且难以弥补。       第三,学生心理问题。第一学习其中考试或者一模考的好一点,比如在一模中得了A,想当然得认为后面就会考的很好,认为后面等级考也能考到A甚至A+,甚至就把这个成绩当做最终考等级考成绩。有了这种思想,学习上就松懈了,而其他同学又在拼命提高,到了二模甚至后面的等级考,落后其他同学考不好是正常的情况了。所以现阶段考的同学要认清现实,千万不能松懈。       问题四:我孩子学习很认真,学校作业也做了很多,辅导班也参加了,但是还是基础不好,考得差。      这几个问题很具有典型性,经过这十几年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问题本质及解决方法。      第一,是上面讨论过的问题,努力没有到点子上,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达到不等级考教学要求,用错误的方法学习。      第二,做题的态度。做题的时候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同一个选择题,一般的学生做对了就很高兴,其他选项为什么不选有时候弄不清楚,很多时也就不求甚解了。但是高水平的教师会给学生分析到极致,每个选择都要弄清楚,还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对应的知识点,总结一般的方法并应用到类似的试题中去。这种差距在学习初期看不出差距,成绩不会差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积累,难度上升,这种差距是天与地的差距,想通过短时间突击弥补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答题的习惯。主要体现在不严谨,综合题的解答,以为都懂了,只是简单的总结一下,而不是按照逻辑顺序严格的写一遍。比如试题中问“光照强度降低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理是什么?”一些同学回答:“光照减低,使光反应降低,进而影响暗反应”。而另一些同学回答:“光照降低,使光反应中ATP、NADPH生成量降低,影响暗反应中C3化合物的还原,进而使光合作用速度降低”。这两种答案显然后一种更好。这种答题的方式不是你原理懂就能拿高分的,在正式考试中,阅卷标准再严格一点,这种差距就会显示出来,哪怕最后整张卷子差距是2分,这就是A和A+的差距。更可怕的是这种答题方式一旦形成习惯,后期几乎很难改变,因为习惯总结式答题的同学,很难用更详细的方式答题,一方面这部分同学认为这样解答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同学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用更详细的方式答题。所以这种训练应该是在平时,该如何答题,既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也需要学生自身不怕苦的训练,不然看着答案头头是道,自己写的话就聊聊几个字,并且逻辑很乱。       第四,不愿意花笨功夫。教学中经常听到同学说,老师我基础很差,这里一个关键点是学生不愿因花笨功夫记忆已讲过的知识点。       比如光反应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讲过一遍,以后学生要能熟练的写出来这个过程的前因后果,后面应用就会得心应手,而不是很短时间后就忘记了,下次考到了又不知道怎么做了。这不是基础差,而不是愿意下功夫。还有真搞不懂,记住常见化合物的元素有多么难,这个纯粹死的知识点,一模之后还有很多同学在纠结,这种学习态度就是请老师辅导又有多大用处?再比如CO2浓度下降之后,光合速率可以下降也可以不下降,在理解之后要熟记原理,以后遇到的时候不用再花时间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既提高了答题的正确率,也节省了很多时间。生物本来就是理科中偏文的,很多原理只有记住之后才能熟练应用的。      很多同学脑袋很聪明,但是听完课之后就放一边,一些应该记忆的基本事实类和原理类知识点不去记忆,那么考试的时候怎么可能很有把握作对这类试题呢?更进一步,怎么解决在这个基础之上理解性的知识原理呢。即使理解性的知识点,一个原理理解了、掌握了,就要把它记住,用已有的习题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后用到的时候信手拈来,而不是遇到的时候再去想。      当老师对学生家长说“你孩子脑袋很聪明,就是学习不踏实”,你知道老师心里对孩子有多绝望,唯一能安慰家长的就是孩子脑袋很聪明了(实际上未必聪明,不说聪明又能说什么呢?难道说该同学善于和女同学搞好关系?)。如果不改变学习态度,踏踏实实学习,后面有大幅度提高成绩几乎是不可能。所以我每次听到我教过的学生说基础差,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就火从心头起,想抽死他。我前面讲过那么多次,不去花时间去掌握,前教后忘,这里又给我强调基础差?哪个老师能教得好?      要想学得好,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基本原理,如呼吸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遗传中各种原理等。我见过太多的学生,一教都会,但是过几天我突然问固定化酶有哪几种方法,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是什么,这些学生很多回答不上了,立马去翻书了。关键是如果你去翻书,说明这个知识点掌握的不行,不要对我说当时听懂了,如果不能熟练说出来,考试中怎么能保证一定作对,后面谈何灵活应用?考试的时候这部分同学面对记忆不清的知识点而举棋不定,而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同学一方面可以准确的解答出来,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答题速度,后面还有多余的时间检查,前一部分同学能做完试题就不错了。学完一个知识点就记住它,理解之后也应该记住,不要后面再去学习一遍,不要做重复的无用功。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取得好成绩理所当然,因为已经把上述事情形成了习惯。扎实的基础,适量的习题训练再加上常见答题技巧的总结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没有前面两个作为基础,总想找一些答题技巧,肯定是没有多好的效果的      第五,不愿意或者很少复习之前做过的习题。提高学习效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温故知新,所以定期复习过的习题是必要的。对于复习习题我多说几点:       首先不应该仅仅复习错题,而是所有习题都要复习。之前做对的习题,一些是掌握清楚的,一些是蒙对的,但是不要认为这部分习题以后还能做对,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很可能忘记了,所以要全部复习。如果不信的话,随便拿出一张两个月前做的卷子,现在能做全对吗?在复习中针对每一份习题标注复习日期,后期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份试题复习过几次,什么时间复习的,还有哪些卷子复习少了,或者太久之前复习的。除了复习试题对应的知识点之外,还需归纳总结解题技巧,回忆当时犯错的原因,强调自己以后规避一些习惯性错误。这种复习试题看似要花很多时间,实则不然。一份试卷做一遍要花一个小时,第一次复习需要花半个小时,但是第二次复习只需十分钟,第三次只需两分钟,第四次扫一眼就知道问题所在了。       其次过分看重学校给的分析报告和考试要求。学校给出的分析报告是非常好的,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学习的情况,但是如果过分看重话就可能出问题。一部分同学按照考试要求结合分析报告发现某一部分知识点几乎不犯错误,考试要求中要求也不是很高,于是这部分知识点就不复习或者复习的少,后面很有可能出问题。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考试要求是给老师看的,家长和学生看这个几乎没有什么用。对考试要求的理解因每个老师和学校总体要求而有差别。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对某个学校老师要求是B的层次,但是另一个学校要求就是A,你的老师认为教学要求高了或者太深,而其他老师或者其他学校教学中认为只是基本要求,这种差距就会体现在后面命题中,自己学校的试题考的很好,一旦考到其他学校的试题或者模拟题就会不尽人意。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试题类型变化多,目前考察这部分知识点的题型可能你能做出来的,但是换一些题型呢?任何试题都只是过去式,不能代表未来考试方向和题型,未来考试中不可能出现重复的试题的。       最后归纳总结。在等级考复习初期,做适当的习题是必要,可以快速理解知识点,熟悉各类习题。学习期间需要老师加深对知识点的讲解,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说过,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只是一昧的做题,而不去总结这些试题,后期无论刷多少模拟题都很难提高成绩的。      在光合作用,需要总结各类试题,基本曲线类、表格类等,这些试题一定要弄得非常熟悉。比如曲线类,各种曲线变化的原理,趋势转折点、拐点等变化前后的原因都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对出现的新材料题应对自如,而不是凭感觉考试。再比如光的补偿点和饱和点,大概回忆了一下最近几年应试中涉及到的习题,2015年上海真题、2016嘉定一模、2018真题都涉及到,平时学习中对这个知识点的考察的试题也是很多的。因此学习后期需要研究这些试题的考察形式,总结答题技巧,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这两个点的理解。各种新题型无非是过去试题的变式,温故才能知新。如此种种的知识点很多,同学们可以自行总结。      当然这部分工作学生只能完成一部分,并且质量一般不会很高,也不会有很多时间做这个事情,这主要看老师能力了,一个优秀的老师能把各种表格题总结成几点,按照这些点答基本上能得到大部分的分数,而不是在教学中试题的讲解仅仅是发答案给学生核对,总结讲解根本不做。        问题五:我刷了大量的习题,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想,不能更近一步。       很多同学通过刷题确实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到了后期,特别是二模前后,就会发现无论刷多少套习题成绩就是徘徊不前,很难进一步提高。讲到这里,肯定有部分同学不服气,会反驳说,我就狂刷试题行不行,我把历年模拟卷全部做两遍难道考不好。事实上还真不一定,如果刷题中学会总结效果会好一点,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刷题,不去总结提高,不去深层次理解知识点,成绩达到一定阶段就很难上去了,能在A档徘徊就很不错了,偶尔能上两次A+就是上天的恩赐。不知道同学们想过没有,名校的学生,智商不会比你差,教师的教学过硬,刷的题也不比你少,为什么不比你只会刷题的考的好呢?      刷题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很难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思维。上海生物教学考试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筛选仅仅能做到所谓认真听课,努力背书,花精力补课,刷题巩固知识点应考,对待生物考试满怀希望,然后求得一个好回报,对得起自己努力的孩子们,而是筛选出通过学科训练而具有相应学科思维,并用之决绝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      以刚结束的2021等级考为例,整张卷子更多的反应的是生物理解应用能力,是要求学生具有生物学思维的一张典型试卷。如选择中的自旋题,多少人抱怨命题人出的太怪,考的多偏,为何不想想连一句“遗传方式为子代表现型基于母本基因型”这样清晰逻辑的信息都无法理解再加以运用,怎么能在将来大学看懂别人各类论文所表达的信息和逻辑观点,如何吸收理解他人研究成果从而在你将来所在的专业做出有效研究与贡献?这道题难道不是考察最基本的理科素养?      微生物考察的实验素养,还更极致的体现了这样的能力。这道题给予信息量极少,仅仅利用题目中研究“协同关系”与研究“相互作用”八个字的有效信息来完成题目,考察了学生是否具备围绕实际问题与目的实施实验设计与探究的能力,考察了学习以往实验题的实验素养的能力。      基因工程的1247和303个碱基对的问题,考察的是对基因深刻认识的能力。一个酶需要1243对碱基对来达到它所能催化生化反应的作用,怎么能仅仅靠303对碱基对的突变体就包含它生化层面的作用甚至比原酶初始的酶活更高?这么说这酶里75%的基因都没有它存在的正面意义?没有理解最本质的原因,而从脱离生物范畴的物理化学、各种晦涩的理论作为依据等等解释这种现象,实则正是对于生物学科、生物规律没有更清晰,更加深入认知的体现。题目并非天马行空地脱离书本,只是对于思辨的要求可能更多数人无法达到罢了。       因此,并非说认真听课,努力看书,刷模卷没有意义,但是许多人对于模卷只是要求“选对,理解”即可,停留在这个层次或许放在几年前仍可取得能够接受的成果。然而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深化思想,需要的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思维,用它来解决未知的问题,特别是类似今年开放性设计问题,这才是能力的体现。所以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为学习而学习的意识,而非传统的为考试而学习。将精力投入学习与刷题中已是最基本的条件。若没有把握最核心的目标,达到目的是很难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生物学习常见的问题